122TJ557-2  

少子化背景下的成長是現代父母未曾經歷過的,多數家庭缺乏手足,孩子孤單的成長,好幾個大人養一個小孩,物質供應無虞。但除了教導孩子應付升學競爭,還有很多事情是課本沒有、考試沒考,甚至花錢也買不到學不來的。

曾任暨南大學教授的李家同有次對高中生演講時提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的斥責年輕學子:「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的;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此外,現在多數經濟狀況優渥的家庭都有外傭,也曾聽過孩子的兒語說著:「媽媽說這個水果乾乾癟癟感覺沒有水份不好吃,給外傭吃就好了」,從小就學習到如此對人的差別待遇,同理心要如何養成。

這樣的狀況並不單發生在孩子身上,筆者曾經認識一個家境好總是背著名牌包的同事,在看著八八風災過後那瑪夏鄉滿目瘡痍的新聞後,隨口一句:「誰叫他們都要住在山上,通通搬到平地來就好啦,這裡沒有土石流,也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去救援。」聽到這樣的話語即便是玩笑話,也讓人難以接受。在網路上也常看到轉載的文章提及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賺錢的人:「你不好好唸書,將來就是要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的歧視意味可見一斑;前陣子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的一篇發文,不也就是嫌棄班上某個可能有過動症的孩子,再加上跟著阿嬤撿資源回收所以孩子身上有味道,認為這孩子影響到自己小孩而希望聯署要求學校讓他轉班。

在這樣的脈絡底下,我們的倫理道德跟整個社會的中心價值是不是已經走偏,提供給家長們仔細思量。幫助人不一定需要很聰明的腦袋、或是花費很多的錢和時間,只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對方想,了解體會對方的感受,即使只是一個微笑,都能讓人感覺到溫暖。培養良好的同理心是與人相處互動的基本配備,如果孩子交不到朋友時,是否別急著指責他人排擠孩子,先從自身反省開始呢?

以下提供大家幾個培養同理心的方法,希望能讓孩子從常生活中做起喔!

一、討論感受:與孩子討論每天可能產生的情緒與感受,藉此讓孩子學習認識各種感受的差異,如生氣、懊惱、愉快、感動。當自身可以瞭解這些感受後,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二、以身作則:孩子絕大多數的學習來自於楷模,如果師長在生活當中,可以塑造正確良好的形象,藉此潛移默化學習正向的助人行為,孩子就會努力效法,逐步將此概念內化。

三、適時的讚美孩子正向行為:當孩子瞭解這樣的行為模式可以得到讚許,孩子便能持續的執行,幫忙同學撿東西、同學受傷了趕緊協助送保健室,不僅孩子可以提升與同儕間的關係,也能感受到幫助他人是種無價的喜悅。

幫助人不一定需要很聰明的腦袋、或是花費很多的錢和時間。只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對方想,了解體會對方的感受,即使只是一個微笑,都能讓人感覺到溫暖。

但親子間或同儕間仍因為某些事件而產生衝突時,如何用同理心表達與解決衝突呢?以下也提供幾點做為參考:

一、衝突狀況的認知 

[例]我對小明很生氣,因為他很大力撞到我,害我腳很痛,還流血了。

二、同理對方立場 

[例]但他這樣可能是因為…他沒看到我,所以才會撞到我。

三、表達自己的感受

[例]這樣想一想,他應該不是故意的,但是我的腳真的不太舒服。

四、以同理心做正向語言表達

[例]所以,我想對他說…小明,我想你可能是沒看到我才會撞到我,所以我不生你的氣,但是我的腳真的很痛你願意帶我去保健室嗎?

表達感受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要我們把內心真正的感覺說出來的確是有些難度的,但是對方或許真的不清楚你為什麼生氣或是不舒服,正向的表達感受不僅幫助對方了解自己,也能讓對方學習如何與人相處,這不是兩全其美的好方法嗎!

愛和尊重是同理心發揮魔法的前提

我們常常容易以「我對」「別人錯」的情況去思考,如果缺乏同理心,大人和小孩一樣都可能在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之下淡化了事實的真相,最後事實是什麼反而變得不重要,比較大聲、比較兇的人好像就贏了。吵架發生衝突時,只會大聲指責其他人,而無法檢討自己的人,只在當下得到講贏了的假像,但時間久了,你是無法獲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的。所以,愛、尊重和同理心,是小朋友的人際三寶,把這三樣寶物帶好,相信一定有好多好多人願意跟你當好朋友的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純粹 澄淨 幸福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