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0000339824126797317174085  

因為工作的關係

最近miyabi常在許多早午餐或咖啡店放空 (不知道是啥工作這麼愜意)

沒想到卻發現了一種怪異的現象

大概是暑假的關係  所以媽媽們得帶著孩子一起外出、用餐、閱讀

但是~

幾乎每到一間店  都可以發現  媽媽們被小孩的行為搞得火氣很大

不是打翻水  就是對食物挑三揀四  要不就是驚聲尖叫東奔西跑

 

媽媽們會聲嘶力竭火冒三丈不是沒有道理

孩子在外的表現  正代表著他所學到的社交能力

出現這樣不理想的表現  其他人怎麼想自己

 

這個媽媽太不會教小孩了   這個媽媽一定很寵小孩  這個媽媽大概自己也沒什麼規矩.......

就算沒聽到其他人直接的批評

內在的聲音就可以把天下媽媽淹沒

 

我個人認為  孩子就是孩子  他就是會失控   

他會學習  他也有聽懂  但他還是會失控

就算我們講了兩千次  他還是會失控

(寫了那麼多次失控,是不是覺得很沒希望感)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  在這些事件之後  我看到了很多種不同的反應

 

有些父母真的是驚慌失措  擔心水翻倒以後  杯子會不會砸到小孩

----> 接著去責備店家桌子不穩,這種款的就不予置評了

 

有些父母會擔心  但會用較溫和的口氣跟孩子說  

還好嗎?  你弄翻水了,請你擦乾淨;如果沒辦法擦好,請你去跟店員小姐說抱歉,然後請店員小姐幫忙你。

---> 這屬於情緒穩定度高,且希望孩子自己負責的家長

 

有一款  miyabi覺得最恐怖

就是那種怒氣完全寫在臉上,但卻裝闊氣的說自己沒有生氣,

一邊幫孩子擦桌子又不時用斜眼瞪孩子

整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 (只是一點都不浪漫)

 

這類型的父母  孩子最無所適從

內在感受和外在表現相互矛盾

孩子無法學習到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

 

媽媽看起來很生氣,但是她都說沒有;或是媽媽嘴巴說自己很生氣,但卻笑笑的

 

孩子可能會學習到  是不是真正的情緒不能被抒發

 

表現出來的部分就是要好好的,一團和氣的 (即使內心受傷到不行了)

 

在往後的關係中  孩子便可能為此感到困擾

 

不是自身壓抑的痛苦  就是旁人總覺得觸碰不到孩子內心的距離感

 

情緒無可避免的在生活中不斷累積

 

所以我們吃美食、看電影、睡大頭覺、做spa、上健身房、、、

學習紓解  學習釋放

 

孩子也一樣需要有正確的管道抒發

 

多數可能有憂鬱傾向的孩子  外顯行為就是憤怒

 

我們沒辦法期望孩子坐下來跟你說:

 

「爸,我功課表現不好,好像無法讓你們驕傲,讓我覺得好沮喪好不安」

「媽,你們好像都比較疼弟弟,這讓我覺得很不被重視」

「老媽,你每次罵人的時候我都好害怕,可以好好說嗎?

 

試想類似這樣的話語是否在你心中出現過

 

身為一個大人,你有勇氣將這些深層的感受說出嗎???

 

教孩子機會學習正向的情緒表達,

不要用那種無聲的憤怒眼神  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鄙視了

當他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沒有價值  或是質疑自己是否被愛

更加得不償失

 

 

孩子犯錯了要為自己「負責」

「負責」表示他要知道出錯的地方在哪裡

需要學習怎麼做才不會再度犯錯

不過  就算犯錯  爸媽還是一樣愛著自己

 孩子才能有一個強力的後盾  穩穩的靠著 

 

知道自己可以用力嘗試  跌倒了再爬起來  犯錯了再修正

這樣的孩子才會有勇氣、有行動力

在未來的日子裡  獨立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純粹 澄淨 幸福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